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命脈,也是傳統用水大戶。我國農業用水量高達60%,有的地區甚至達到70%以上,但其中真正被農作物吸收的水約為1/4。現狀全國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在0.55左右,節水潛力巨大。農業節水已成為緩解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必然選擇與根本出路。那么,云南農業節水灌溉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潤農節水灌溉總結如下:

1.推進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
加快現代化灌區建設步伐,開展現代化灌區改造試點,新建一批“設施完善、管理先進、節水高效、生態良好”的節水、生態型灌區。優先考慮糧食主產區、嚴重缺水和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大型灌區和重點中型灌區輸配水工程、排水工程、灌溉與排水建筑物等骨干灌排體系更新改造。
用現代化理念指導灌區建設,用現代科技引領灌區發展,用先進技術、先進工藝、先進設備打造灌區工程,用現代化制度、智慧管理手段強化灌區管理,提高灌區管理智能化、信息化水平,解決灌區發展中工程建設和管理上的短板。
2.因地制宜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考慮不同地區氣候特點、水源條件、地形、作物類型和管理水平等綜合因素,選擇推廣噴灌、微灌、集雨補灌、水田控制灌溉和水肥一體化等實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
在我國東北地區和山東、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寧夏、陜西等省(自治區),沿河灌區應逐步推廣大田作物噴灌機灌溉;在水資源匱乏地區,大田作物可適當采用滴灌,因地制宜以管道代替渠道。蔬菜、果樹、馬鈴薯、玉米和苗木等經濟效益好的作物種植區主要推廣滴灌。華東、華南、華中和西南地區應大力推廣蔬菜、果樹、苗木、花卉滴灌。
3.完善農業節水標準定額制定
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為抓手,加強農業用水精細化管理,健全農業節水標準定額體系。我國地域廣闊,南北方水資源條件差異較大,作物類型多樣,需要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作物類型,加強差別化農業節水標準制定;重視灌溉試驗站網建設,加大人員、資金投入力度,開展主要作物灌溉試驗,為制定區域內不同作物灌溉用水定額提供基礎數據。建立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節水標準定額編制工作機制,動態修訂節水標準定額,嚴格標準定額應用。
4.強化農業取用水管控和評價
強化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促進優化調整灌區種植結構和生產布局,倒逼用水效率提升和適水種植。選用推廣與區域水資源條件相適應的作物品種,逐步減少水資源短缺地區高耗水作物面積,擴大耐旱作物種植比例。在灌區大力發展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鼓勵種植耗水少、附加值高的農作物,以適應市場優質化、個性化、多樣化需求。
開展灌區節水工程實施效果監測評價,推進遙感技術在農業水管理中的應用,加強高時空分辨率種植結構、實際灌溉面積遙感提取和蒸散發(ET)遙感反演關鍵技術研究和示范應用,提高數據產品質量,滿足農業節水效果、用水效率評價需要。
農業節水移動噴灌設備
5.制定分區農業節水對策措施
在我國西北地區,要嚴格控制耕地總面積,部分地區還要實施退耕還草、退耕還林,同時大力推廣節水灌溉設施,提高單位水資源產出,使耕地面積與水資源條件相適應。
東北和華北地區,水土資源較為匹配,結合地下水超采區治理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推廣節水耐旱作物和節水灌溉技術,提高單位水資源產出。
在南方地區,要嚴格耕地紅線管理,遏制耕地面積減少趨勢,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提高耕地集約化程度;通過推廣特色農產品種植等方式提高農業與其他產業的比較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
6.加大節水新技術和產品研發力度
從長遠戰略角度,我國農業節水灌溉發展立足點應在國產節水技術與產品,需要灌溉推廣機構和灌溉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努力,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與新材料,同時加快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
在引進、消化和吸收國際節水灌溉關鍵技術基礎上,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并與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形成系統、高效的節水技術體系,推進節水技術裝備產品研發及產業化,為農業節水提供技術支撐。
7.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
結合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配套完善灌區骨干灌排工程,健全用水計量設施。推進農田水利設施運行管護機制創新,積極探索成立用水戶協會以及拍賣、承包、租賃等適合末級渠系工程管理的市場化運行方式,保障工程良性運行和持續發揮效益。
針對區域灌溉水源和農業生產經營特點,探索不同形式的水價改革模式,發揮市場在農業節水中的作用。引導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參與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積極探索將其作為財政獎補對象的有效途徑。
8.加大農業節水宣傳教育力度
充分運用多種方式,結合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宣傳活動,圍繞“水與生命、水與糧食、水與生態”等主題,大力宣傳農業節水知識、先進節水灌溉技術和方法,交流各地農業節水成功做法和經驗以及取得的成效,讓農民切身認識到節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普遍增強農民節水意識,把節水變為自覺行動。
解決云南農業用水資源緊張問題,云南節水灌溉行動勢在必行,云南農業節水灌溉設備的使用就是其中舉措之一。如您還有其他云南農業節水灌溉疑問,歡迎咨詢我們!